重慶饒姓族人重修家譜 寄望好家風傳承后人
“夫譜之修也,固必由本以及末,還當因流而碩源,系圖不紊然。后如木然,一本而發為千枝;又如水然,萬派而扔歸一源也。”
“如我饒氏僻處西蜀,雖不一其地,而本支落葉忠郡,生齒日繁。”
——摘錄自《重慶忠州饒氏宗譜》
退休前,饒光勃在重慶市委黨校工作。退休前的幾年時光里,他作出一個決定,要重修家族的家譜。
饒光勃家一共有四兄弟,當時,四弟來重慶,說到老饒這一家人時提及,“我們堂兄屋頭,還有一本清代的饒氏族譜的手抄本。”
這句話,提起了饒光勃的興致,“能不能去借來給我看看,要是能行,我們把后面的族人也相繼完善上去。”
就這樣,一本已經幾近“分崩離析”的族譜到了他的手里,根據族譜以及自己掌握的資料,2002年,第一本印刷出版的《饒氏清虛觀系族譜》問世。
而后,陸陸續續越來越多的饒氏族人被找到,他發現,饒氏家族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熱心。
“這在我們的家訓上,其實就有記載。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不管時代如何變遷,老祖宗留下的家訓,是沒有變化的。”
6月20日,饒氏重慶幾位代表,講述了他們這一族系的家風和傳承。
饒老師找饒老師幫忙
饒老師答應免費幫忙
咋一看去,像是順口溜,但其實,它是饒氏兩家互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面發生的故事。
1971年出生的饒恩強,老家在九龍坡區西彭鎮,在主城經營一家鋼結構公司。
而1976年出生的饒梟宇,老家在四川儀隴縣,考上大學讀了博士,后留重慶工作。
2006年的一天,饒梟宇想找人幫忙焊接一個單位的鋼結構雨棚架子,在網上查找信息后,他找到一個和自己同姓的人,這個人就是饒恩強,電話打過去,說明來意,當說到:“你曉得不,我也姓饒。”
沒想到這句話起了大作用,電話那頭的饒恩強當即決定,這個業務再小也要做不收錢也要做,目的是想見一見同姓的族人。
后來的故事,兩個人成了朋友,但他們也萌生了更多的想法,既然彼此從小到大都很少見到姓饒的族人,何不趁此機會聯絡更多姓饒的人?
2008年,以4位饒姓族人為代表組聯絡的50多位饒姓族人,在南山召開了“重慶第一屆饒氏宗親會”,而開這個會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更多饒姓族人,把饒氏的家訓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話分兩頭說,2002年,饒光勃出版了第一本《饒氏清虛觀系族譜》后(注:清虛觀為忠縣饒氏聚居地),他也有很多的遺憾,他告訴記者,由于這本族譜是根據手抄本改編的,那么真跡到底在哪里,他想去尋找。族譜上,老祖宗留下近千字的文言文家訓到底說的是什么,該如何毫無保留地傳給后人?
經過親戚問親戚的方式,他們終于在一位老前輩那里,看到了族譜的真跡。
對比之前自己修訂的那本族譜,饒光勃發現了幾個問題,第一,《饒氏清虛觀系族譜》序言文言文翻譯存在不少錯誤;第二、族譜中的部分的傳承有錯誤。
為了不讓后人有遺憾,也為了讓留存在世上的孤本保留下來,饒光勃退休后的時光,全都花在了上面。
族譜顯示,在重慶的饒姓人一支是從明朝洪武年間入川,進入忠縣;另一支是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演化而成,分散居住在江津石門、西彭、奉節等地,而往上追溯,饒光勃發現,重慶的饒姓族人90%來源于鄱陽湖,當地,是饒姓族人的聚居地。
如何修訂序言的文言文?
饒光勃告訴記者,他找到就讀川大中文系的高中同學,請別人逐字逐句翻譯,最終,確保了這份千字序言的準確翻譯,傳后人以便于閱覽,最終出版了《重慶忠州饒氏宗譜》。
饒勇的老家在黔江,父親告訴他,他們的祖輩于清朝乾隆年間,也就是1764年從江西撫州南城縣遷入黔江舟白地區,1950年,父親從黔江來到重慶城區工作,此后,他們定居重慶。而這也印證了族譜顯示的另一支是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而形成的記錄。
來自自貢的饒姓族人
女兒饒瑯是國際跳水裁判
74歲的饒照榮在2008年才退休來到重慶,他是四川自貢人。
來到重慶前,饒照榮習慣了自貢的生活與工作,來到重慶后,女兒因為工作忙,多多少少也有些孤單。
2008年,奧運會舉行,饒瑯的名字頻繁出現在報紙上。
饒恩強在看到饒姓族人還有一位是國際跳水裁判時,一下子就興奮了起來,他想方設法聯系上對方,在說明來意后,饒瑯當即答應,加入饒氏的家族微信群。
饒照榮說,饒瑯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從小對她的要求就很高,希望她長大能自立自強,用老一輩人的話說:“有一身本事,才能建設國家。”
饒瑯從小也表現出了不服輸的特質,父親帶她去公園翻單杠,如果翻不過去,絕不回家,父女倆就這樣在公園里一圈一圈地翻,饒瑯對體育的愛好也被激發出來。
小學和高年級的比賽,饒瑯跑完后,抱著媽媽哭,生怕自己跑得不好,對不起老師的信任,沒想到,第二名的成績,讓她喜出望外。
后來,饒瑯的體育老師硬要假期帶著她去游泳,沒想到這一下子張挺老師選中,非讓饒瑯去參加跳水,結果第二年饒瑯進入省隊,第三年進入國家隊,后來和田亮成為師姐弟,在中國跳水運動上,各自展現出自己的輝煌。
女兒在外奔波,饒照榮并不感覺孤單,這些年定居重慶黃泥磅的日子,他和很多饒姓族人因為一個“饒”姓而密不可分,漸漸地,也融入到這座城市,成為新重慶市民。
來自浙江金華的饒氏
在重慶感受大家庭的溫暖
饒葉俊也姓饒,老家在浙江金華,來到重慶幾十年,他已經把自己當作重慶人。
饒葉俊的愛人馬靜告訴記者,同樣在2008年,通過老家浙江金華的饒玉華,在江西南城舉辦的全國饒姓宗親會后,他們一家不但找到了全國的宗親,也和重慶的宗親建立了親密的聯系。
為了加強族群的凝聚力,馬靜主動加入了家族的活動,成為饒氏宗親群姑嫂會的會長,會長的任務,是鼓勵和感化更多嫁進饒家的媳婦,學會尊老愛幼、學會疼愛小輩,懂得與親人之間的相處,“我們的目的,是家族團結、有強大的凝聚力。”
饒氏家族秘書長饒婷婷負責聯系家族內部事宜,剛剛結束的高考她在群內對重慶本地參加高考的饒姓孩子進行了統計,“只要考得上大學,我們就要以家族的名義,給他送去鼓勵,鼓勵他們學習知識文化,建設國家。”
這些年,作為嫁入饒家的媳婦,馬靜也感受到了一個家族的強大凝聚力,“四海之內皆朋友,滿城姓饒皆親人。”
新聞鏈接:
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
饒葉俊告訴記者,之所以要把所有姓饒的宗親找到,其目的,只是為了傳承良好的家風與家教,而他表示,歷史上,重慶饒姓族人也的確為家國做過巨大的貢獻。
歷史上的饒國模被稱為“紅巖女杰”,1922年,饒國模隨丈夫來到重慶,因不愿在家享清福,于是和朋友創辦三友實業社。后來,饒國模買下郊外紅巖嘴(1945年改名為紅巖村)的土地開辦大有農場。
1939年春,日軍對重慶狂轟濫炸。為確保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的正常運行,中共川東特委書記廖志高派饒國模兒女,動員其母親同意共產黨在農場修建公開辦事機構。饒國模欣然答應。
1948年,在中共川東地下黨組織遭受破壞最慘重之際,饒國模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7月1日,饒國模將紅巖村的土地、房屋全部無償捐獻給了國家。
至今,紅巖村里還陳列著一張由毛主席簽署的任命饒國模為西南軍政委員會人民檢察委員會委員的通知書。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饒國梁是饒國模的胞兄。
根據史料記載,在重慶大學校園里曾有一座宅院饒家院,始建于咸豐年間(1860年),是光緒二十八年父子同科舉人饒冕南和饒道源的故居。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丁肇中在回憶錄中寫道:“我的童年就在饒家院度過的”。他父親丁光海當年應聘任重大工程學教授,全家都寓居此院,而這座院子,也是重慶大學的發源地。
“我們也希望,后代子孫能像祖輩饒國梁、饒國模那樣,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自己的家人、把善良、互助、友愛的家風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饒光勃老人表示,祖訓要求子孫后代孝悌宜敦、宗族宜睦、職業宜專、子弟宜課、名分宜正、爭訟宜息,對于后世子孫來說,是筆寶貴的財富,這就是他們修家訓的意義。(王渝鳳)
值班編輯:陳佳欣
發表評論
評論加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