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六盤水市水城區饒氏走訪印象
貴州西部六盤水市,夏季氣候宜人,消夏避暑天堂,別稱“中國涼都”。水城區境內切割侵蝕劇烈、山高坡陡,具典型高原峽谷地貌特征,是貴州省地質災害強烈發育區。
9月13-20日,因本年度開展地災監測設備試用項目的需要,我與單位同事一行5人,遠赴貴州六盤水市,對水城區阿戛鎮溫泉村、蟠龍鎮百車河及比德鎮大寨村3處滑坡點實施普適型地災監測設備安裝任務。本著 “工作第一、不忘饒事”慣例,這也是我第一次來貴州,行前經問詢仁懷文剛宗親,他熱心推薦了二位宗親聯絡方式。
饒鵬,原名饒勝平,都格鎮人,今年55歲,一向熱心當地饒事事務,該支饒氏族譜主編,2010年曾參加重慶舉辦第二屆中華饒氏文化研討會。他現在都格河邊煤礦從事安保工作,常要上夜班。我抵水城區第二天上午,他特請假開車一個多小時來城區與我相見,雖是初次見面,但絲毫沒有陌生之感。中午,與水城區民宗局饒強三人一起用餐。下午,他帶我一起前往鐘山區饒江的饒記“小辣雍”烙鍋城總店,當日傍晚,恰好是饒江舉辦大兒子高考升學宴的好日子,相鄰威寧縣饒衛、饒磊等人也特開車前來參加,高朋滿座,熱鬧非凡,我也非常高興認識大家。饒江來自相鄰的納雍縣,40多歲,聰明能干,已來六盤水打拼多年,曾從事建筑施工、畜牧養殖等,目前主要從事餐飲,前幾年自創 “小辣雍”品牌,目前在鐘山及水城二城區共開了5家饒記烙鍋店,生意不錯。
鐘山區饒記烙鍋城總店
水城區饒記烙鍋城分店
據悉,2014年貴州全省饒氏人數合計54886人,六盤水市2098人,其中鐘山區659人、水城區1185人、盤縣254人。水城區饒氏主要居于都格馬龍、比德大寨以及散居城區。
都格馬龍饒氏,開基祖饒繼明,祖籍江西省臨江府清江縣(現屬樟樹市),他清朝時“尚未成室乃江湖,貿易他鄉,護錙銖,積繩頭,娶劉氏祖母而暫居于宣威(屬今云南省宣威市)焉”。居數年后,遂與劉氏祖母移居得馬田,生四子:天齊、天相、天德、天盛。后天德與天盛二公遷居于貴州水城都格鎮馬龍村“屯上大箐邊”。天德公后裔零星分布于臺沙、蟠龍;天盛公后裔主要分布于馬龍村寨子組,都格街上、長樹林、謝家寨、大田邊、都格小河尾巴等地,現傳十世合計200多人。
比德大寨饒氏,屬大方納雍饒應龍支系后裔。饒應龍,祖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大橋頭七都麻林(嶺),推測在清康熙年間,與應德、應潘兄弟三人遷居貴州,后兄弟二人失散不知所蹤,應龍公輾轉來到大定府陸隆杉樹坪一把傘(現大方縣鳳山鄉渣坪村)落業,生廣成、廣漢二公。廣漢公生四子:志、恕、恩、忠?滴跄┠曛竟w大定府悅服里十甲治溝狗場(即今納雍縣治昆鄉治溝狗場)開基,志公的第五代顯清公在清朝末年自納雍治昆遷比德大寨為始祖,現傳五世數十人。大方納雍饒應龍支系,目前傳十三世,合計2000多人,字派為“應廣心明元、定光顯榮賢、桂秀蘭芳啟、興龍永世傳”。
一天后,我與同事來到比德鎮大寨村麻窩組后山坡工作之余,特找到當地饒四林,并到其父饒賢舉家中拍攝族譜相關內容。四林宗親在比德鎮區開有一家殯葬服務店,并從事地理堪輿事務,是當地一位有名風水先生。
返閩前一天上午,應饒鵬熱情邀請,我與2位同事一起開車赴都格鎮游玩,境內有目前世界上最高跨江的斜拉特大橋-北盤江大橋,連接云南宣威普立鄉,最大垂直高距565米(相當于200層樓高),是杭瑞高速組成部分。當日雖下著小雨,但在饒鵬與饒棟賢礦長熱情陪同下,我們冒雨分別赴大橋谷底及大橋橋面二處參觀,領略了云貴兩省間這一道獨特美麗景觀。而在此不遠的都格鎮區山坡上,就是都格馬龍饒氏的聚居地。
中午時分,饒鵬大哥饒勝武及其子饒智斌在30里外發耳鎮做事,聞訊也特趕來相會,還有都格派出所饒應賢警官也來了,在進鎮公路山坡上的一家農家樂,我們盡情交流各地饒家趣事,享受正宗美味黑山羊火鍋,饒氏家人那種熱情與真情,我從心底充分感受到了。
谷底仰視北盤江大橋雄姿
北盤江大橋
雨中的都格鎮區(遠處山坡上是饒家聚居地)
聚會合影
下午回到水城區酒店后,饒穩賢父子來訪。穩賢宗親來自納雍,原是一鄉鎮衛生院院長,在職期間,不分貧富、不分民族,救死扶傷,來者必醫,常深入少數民族村寨進行醫療衛生知識宣傳,治好了多起疑難雜癥。在上世紀80年代,他在霧嘎大山半腰大箐林找到泉水源,克服各種困難,創造條件將數十里外的高山泉水引入村寨,讓各家各戶用上了自來泉水,解決了數百人家千百年來全靠肩挑背馱的吃水問題。退休后,他積極帶頭與族中有識之士倡導修編饒氏族譜,擔任《大方納雍饒氏族譜》編委會主任。業余時間喜編愛唱山歌,現已編有近200首通俗易懂、妙趣橫生的急智山歌。我與他一見如故,相聊甚歡。
傍晚時分,我們一起來到水城區饒記“小辣雍”烙鍋分店,享用烤小腸、特色烤肉串、馬燒臘等當地美食。饒江特從鐘山區趕來送別,他說:“福建與貴州相距太遠了,兄弟這一別,也不知何時再相會了”。我的內心再次受到觸動,一股暖流涌上心頭。天下饒氏一家親,雖我們各自分居于華夏各地,遠隔千山萬水,但各地饒家的心是共通的,讓我們各自做好,強大自已,在此基礎上,隨緣由心多做一些饒氏公益,多傳承當地饒氏文化吧,有緣總能再相會,我期待再次相會那一天。
發表評論
評論加載中...
|